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风采 / 正文
[学者]陈宝权:IT筑梦,挑战无限可能
作者:   时间:2016-08-29   点击数:

image001.jpg

一身正装,步履匆忙而沉稳,办公室内,陈宝权教授一边招呼记者随意坐,一边快速解决手头工作,然后搬了椅子坐到记者面前。作为2013年山东大学引进的顶尖人才、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的院长、新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宝权有着丰富的求学经历、深厚的学术背景、丰硕的学术成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影响力。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陈宝权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IT领域的点点滴滴,记者也走进了这位“计算机大牛”的事业和生活。

机缘巧合成就现在

九十年代正是计算机兴起的时代,陈宝权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学习。据他讲述,自己迈入这一领域更多的是机缘巧合,当时已进入大学的哥哥建议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那时候,行业流动性还没有现在这么强,陈宝权自然而然地在这方面扎根做下去,学习、就业、科研、教学,一直到现在。

从中国到美国,在陈宝权每一个求学的阶段中,都有不同的新鲜事物或是计算机界领袖型的人物指引着他前进,陈宝权对此感到很幸运。最初在他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时,一位从美国访学回来的教授指导他研究计算机图形这一热门话题,这也是电子专业的陈宝权初次接触计算机图形。后来,他申请出国读书,发现攻读方向一般都在计算机领域,于是转而选择了计算机系。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读博士阶段,他又认识了《玩具总动员》的一位投资人创始人,与对方的一席交谈,给陈宝权留下了至今仍旧深刻的印象。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陈宝权感慨:“每一个阶段都有比较关键的、有视野的导师给我以指导,为我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所有这些人,都让他感受到新的高度,为他提供了很多源动力。

image002.jpg

在陈宝权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风景画,是他外出游玩时自己拍的照片。后来加上计算机处理,便有了油画的效果,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计算机图形的研究方向让他充满了好奇,“就是很好玩,用计算机画图,即使是不会画画的人,也能够用计算机画出各种图画,并且可以选择图画的种类”。

教学相长,教研相促

陈宝权曾在微博里转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张志华教授的“教学之感悟”,并评论道:“像志华教授这样教学研究齐头并进,最为难得。另外,所谓‘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从灌输内容到传递思想、逻辑、方法,让学生能由此举一反三、自学新知识,甚至探究未知的知识(即科研)。”回归高校的陈宝权,是师者,也是学者,传道授业,也潜心科研。早在2006年,他曾在美国创办公司,回国后亦经常鼓励和指导学生创业。谈起这段经历,陈宝权很是淡然,他说在国外教授办公司是很平常的事。创办公司,能够将自己所学与社会接轨,并且进行社会调查,在了解社会民众需求的过程中促进公司发展,也对自己将来的科研方向作出调整。在计算机领域多年的潜心研究让陈宝权渐渐认识到,做企业更多的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产品,从IBM到微软到谷歌再到Facebook,“各个公司的不断更新涌现,反映了核心科技的转变,科研才是计算机进步的原动力。”

有调查显示,从科研成果到产品应用大约需要经历十二年之久的时间。当今,如火如荼的虚拟现实技术(VR)其实早在40年前就已被学术界提出。陈宝权认为,在计算机更新换代如此快速的今天,更要注重核心技术的培养,不断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因此,他选择回归科研,回归创新,不断寻找突破点,追求更为独立纯粹的科研。

image003.jpg

作为学者,陈宝权更多强调科研的自由,独立性。作为师者,他则更关注学生。每年的教师节,学生的祝福都让他倍感亲切,“刚冲出办公室,满眼的鲜花扑面而来,而后是一群比鲜花还要灿烂的脸……”陈宝权每年9月10日的微博都会记录下浓厚的师生情谊。在他看来,教学相长很有意义,因此在他自己的实验室里,学生可以直接称呼教授的名字。他认为这是一种传达研究者之间相互平等的讯息,也是一种对学生的重视。

结缘山大,履职求新

回国五年,陈宝权接受了山东大学的聘请,担任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的院长。了解陈宝权的人,对于他“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拉平了中西方的差距,构建了平的世界”这一观点并不陌生,因为他曾在很多场合进行过阐述,他对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作为院长,陈宝权也积极致力于推动计算机学习模式的改革。“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合作和环境。”谈到改革的实质性,他更强调实践,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够出真知,并且要更加深入,“原来没有的我们要有,原来有的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互联网+”概念的普及也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与其他专业知识绑定,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给计算机研究成果穿上应用的外衣,这才是互联网+的真正含义。”此外,在陈宝权看来,计算机就像语文、数学一样,应该是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虽是一门实用性科学,要将这门课程基础化。”

现实中,计算机专业从业者似乎被“程序猿”这样调侃的名词概念化了,很多本专业的学生也都认为“码农”是吃青春饭的,但陈宝权并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计算机领域,很多卓越人物的知识面都是很宽的,从实践中学,然后去抽象,变到我们计算机的需求。”他也希望,“我们的学生,未来不是只吃青春饭,你要不停地积累经验,保持并不断提高你的竞争力。”

如今,陈宝权的想法也在学生培养上慢慢体现,比如更加有意识地与其他学院结合,互相理解,配合运用;比如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又比如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孵化器等实质性帮助。有计算机学院的同学曾自豪地说,“山东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学院则在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学院。”这样的豪言壮语有着现实的根基:高频率的业内著名学者报告;国际化的学术指导团队;样式丰富的暑期学校等等。越来越国际化,这是学生真真正正享受到的学院发展福祉。

陈宝权办公室里还挂着两幅青岛校区的建设规划图,计算机学院作为首批搬迁至青岛校区的学院之一,即将直接感受到这个新建校区的魅力。对此陈宝权充满期待,“理工男也要追求一下工作环境嘛!”青岛校区的建设无疑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陈宝权尤为看重的,是它在人才吸引方面的独到优势。

image004.jpg

“我最核心的身份还是一个老师。”陈宝权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也借采访之机频频发出这样的声音——“尽管很忙,但我更渴望与学生交流。”平时与学生开会,他一般都选在实验室附近的小会议室,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跟自己的学生交流。陈宝权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自己院长的身份就存在隔阂,“这样不好,我更希望能和同学们亲切一些。”他欢迎学生约自己聊天,此外任何“见缝插针”的沟通也会让他高兴,或者是走在路上,或者是食堂用餐,或者是简单地打个招呼、聊几句日常。通过无数的小细节,他可以真实地知道学生的想法,解答他们的困惑,也在这个过程中离学生更近。

后记:这次采访,陈宝权教授为记者提供了一项“福利”——体验VR眼镜(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这是山东大学交叉研究中心最新购买的目前最先进的VR设备,记者由此感受了一把明知是虚幻世界、却又异常真实的感觉,种种场景如身临其境一般。如此高科技的体验,让记者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科技的魅力,也意识到,在IT行业,随着计算机的崛起,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而陈宝权,就是创造无限“可能”大潮中的一员。科技让生活更美好,陈宝权,一直追求尖端科技,追求生活源动力。

【作者:文/李鲜 范春蕊 吕倩 图/资料 吕倩 来自: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