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风采 / 正文
[国家科技奖]李术才:做好岩土中心队长
作者:   时间:2016-09-05   点击数:

image001.jpg

在基础交通建设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九世纪修路,二十世纪建桥,二十一世纪开发地下空间。”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李术才教授就是一位地下空间的探索者,他主持完成的“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攻克了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工程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是他第二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我们做工程,最重要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对于此次获奖,李术才表示“更多是对团队工作的一种认可”。

“别人都没解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下空间情况复杂,各种介质的不连续性、不均匀性阻碍着工程进展。“中国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难度都是世界第一。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既能开发地下空间,又要防止人员伤亡。”李术才这么介绍自己的工作。

素有“国内罕见、江西第一难隧道”之称的永莲隧道,在建设中突水突泥十几次,停工两年。李术才团队在国内外众多科研团队中脱颖而出,利用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治技术成果,成功解决了永莲隧道断层突水突泥灾害治理这一国内罕见技术难题。

当地领导曾经这么问:“别人都没解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李术才用十个字给出了回答:理论、技术、产品、工艺、经验。

他主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现场当作实验室。这次获奖的“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突破了突涌水与注浆封堵基础理论难题,研发了新型治理材料、工艺与装备,建立了灾害治理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其成果已在我国交通、水电及矿山等领域应用,解决了三十余项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工程难题。

李术才告诉记者,科研就是从工程实际中找问题,再带着问题找办法。首先要在实验室里开展理论研究,研究突水灾害发生的机理,然后再到现场试验,最后到工程领域运用。“必须有理论、有实践,真正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

在突水突泥的预报和控制方面,李术才团队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吉莲高速永莲隧道、南京地铁等几十个工程实践中,解决了工程难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是怎么样一个团队?”

一直以来,岩土中心有这么一个工作时间表:5+2,白加黑,星期天保证不放假,星期六放假没保证。

“这是怎么样一个团队?”采访中,李术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紧接着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忠诚、勤奋、创造、分享、团队。

2000年,李术才从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来到山大,开始组建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作为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李术才倾注了大量心血,招贤纳士、搭建平台、拓展方向。

如今,团队已经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采访过程中,李术才很少用“我”来与记者交流,而是代之以“团队”。“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工科,离开团队是做不出成绩来的”。在李术才看来,任何课题的突破都是团队共同完成的,所有成果、荣誉都属于团队,“我们是在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

他经常给队员讲一个“猎人带着犬打兔子”的故事。故事里猎犬追丢了一只受伤的兔子,之后兔子解释自己拼命逃脱的行为时说:“猎犬追不到我,等着它的不过是主人的一顿打骂,而如果我被追到了,那等着我的就是没命了。所以我必须拼命跑,尽全力跑。”由此,他告诉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遇事要有紧迫感,要“尽全力而为之”,不能仅仅满足于“尽力而为”。

高强度的压力环境下,李术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带队理念”。其中最特别的,可能就是对年轻力量的培养。

目前岩土中心主要两大科研成果,一个是不良地质预报技术——施工过程中通过物探技术对地质进行分析,预报施工前方50米范围内含水构造的情况,以便做好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案;一个是水害治理技术——研发了新型堵水材料及配套工艺,成功解决了重大水害治理的难题。

在这两个重要技术成果的研发过程中,李术才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研究,让年轻人在科研过程中快速成长。目前青年教师中有4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支持,1人获得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

这种成绩的取得,除了年轻队员自身努力之外,来自于“队长”李术才的引领也是一大关键因素。而这种事业上的引领,其作用又远高于生活层面的照顾和倾斜。

image002.jpg

现在的李术才,正致力于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他也在做好带队队长的路上继续思索、登攀。

“曾经爬山行走连续13小时?”

李术才每天的行程都排得很满,科研工作、工程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突发工程事故抢救、学术会议、学院事务等等。

学院一位老师粗略估计了一下,岩土中心团队目前承担的各类项目有近百项,李术才需要到各个项目现场与师生研究处理新发现的工程技术问题,经常处理完一个地方的工作接着赶往下一个地方,一连辗转几次、连续出差四五天,之后才会回到学校。这让认识李术才的人连连感叹:“他的生活基调就是一个字,忙。”

一番交流,记者悄悄作出了一个判断:“忙碌”,就是李术才工作、生活的常态。但就在这个判断刚一成型的瞬间,他却又向记者展示了另一种状态,一种轻松悠闲却又充满青春、挑战气息的状态。这种状态的释放,更多是借助于他对爬山这一运动的热爱。

“爬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每次爬完泰山我都会高兴一个月。”

李术才口中的爬泰山不同于一般人,他会选择从后山没有路的地方上山,一边行走一边找路。除了自己爬山,他还会喊上自己的队员一起,最多的一次42个人一起。

image003.jpg

李术才最长的记录是沿着泰山山脉行走13个小时。“前面的头发冒着热汗,后面的头发结成冰凌,这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或许,当他在项目现场绞尽脑汁思考破解难题的方法时、当他奔波在路上舟车劳顿时、当他熬夜与师生探讨科研问题时、当他只能在等车的间隙小憩片刻时,脑海中会浮现泰山顶上,那气喘吁吁寻路而来、终能一扫迷雾俯览群山的飒爽豪情吧。

“最想教给学生什么?”

“学生无小事”,李术才对待学生没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一如他搞工程、作科研。

“学土木的学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这一领域世界上最好的10所大学和前100名教授”。这是李术才在谈到“大学生讲堂”时提到的一个基本要求。“大学生讲堂”是土建学院自创推出的一大本科生培养系列创新举措,通过比赛对获得者给予一定奖励,以此提高同学们主动学习、获取信息、整理信息、逻辑思维的能力。

术才倡导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和教授一起做项目,“就像踢足球,让小孩子和足球明星一起训练,他会慢慢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明星应该怎么做”。去年开始,李术才他们在几个工地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让各个年级的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项目,对未来工作建立初步的预期,同时也通过模仿、感染提升自身的实战能力。

“我们是真正想带好学生。”在某些工程现场,土建学院投入几百万建成了现场实验室,教师在现场教学,在现场发现问题,也在现场剖析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其将来的科研夯实基础。

在李术才看来,大学生不必纠结于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首要的是培养一种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他最想教给学生的东西。